黃河博物館(Yellow River Museum)位于鄭州紫荊山路4號。成立于1955年,隸屬水利部黃河水利委員會。作為世界上最早建立的水利行業(yè)博物館,是我國唯一以黃河為主題陳列內(nèi)容的自然科技類博物館。黃河博物館占地7000平方米,現(xiàn)有建筑約2900平方米,其中陳列面積1200平方米。
線路分類: [博物館]
景點地點: 國內(nèi) 河南省 鄭州市
本站推薦:
黃河博物館
黃河博物館(Yellow River Museum)位于鄭州紫荊山路4號。成立于1955年,隸屬水利部黃河水利委員會。作為世界上最早建立的水利行業(yè)博物館,是我國唯一以黃河為主題陳列內(nèi)容的自然科技類博物館。黃河博物館占地7000平方米,現(xiàn)有建筑約2900平方米,其中陳列面積1200平方米。
館舍介紹
黃河博物館占地近7000平方米,現(xiàn)有建筑3000平方米。米黃色的主建筑陳列大廳屬歐式建筑風格,建于1957年,是鄭州市頗具時代特點的標志性建筑之一,它與附屬廣場上的黃河鯉魚雕塑渾然一體,相映生輝。
黃河是貫穿黃河博物館陳列的主線,通過600余幅照片、豐富的歷史文獻和珍貴的文物標本、燈光圖表、過水模型、錄像、觸摸屏、數(shù)字化信息地圖和幻影成像等,生動展示了中華民族的搖籃--黃河流域的地理、地貌、氣候等自然概況,燦爛的黃河文化以及歷代水旱災害、河患治理、水土保持、水資源開發(fā)利用、治理開發(fā)的遠景規(guī)劃等內(nèi)容。在這里,觀眾既能了解黃河的自然概況、泥沙特點、洪水規(guī)律等等,同時還可以從展覽中了解古代的治河方略以及歷代治河名家的事跡。1949年以來,在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下,流域內(nèi)人民在上中下游綜合整治,初步建成“上攔下排,兩岸分滯”的防洪體系,確保了黃河五十年歲歲安瀾。
四十多年來,黃河博物館一直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做出了突出貢獻,共接待了數(shù)百萬中外觀眾,包括毛澤東、劉少奇、朱德等國內(nèi)外政要和著名科學家、社會知名人士。黃河博物館已成為弘揚黃河歷史文化,傳播水利科學知識,宣傳人民治黃成就,樹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的重要場所。被海內(nèi)外觀眾譽為“黃河巨龍的縮影”。
歷史沿革
黃河博物館于1955年建館,是以黃河為專題的自然科技博物館。建館四十多年來,受到國內(nèi)外觀眾的廣泛贊譽,被稱為“黃河巨龍的縮影”。該館陳列面積1200平方米,它通過圖片、錄像、圖表、工程模型、實物標本等向觀眾展示和介紹了中華民族的搖籃——黃河的地理、地貌、氣候等自然概況,人類活動所產(chǎn)生的黃河文化,以及水旱災害、河患治理、水資源開發(fā)利用、黃河遠景規(guī)劃等。為人們了解黃河的歷史提供了真實可靠的資料。
1996年,被鄭州市委宣傳部首批命名為"鄭州愛國主義教育基地";1998年,被黃委會命名為"黃河系統(tǒng)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2年,又被共青團中央、全國青聯(lián)命名為"中國青年科技創(chuàng)新行動基地"。
黃河博物館的前身是1954年冬成立的"治黃展覽會";1957年,改名為"治黃陳列館";1972年,又更名為"黃河展覽館";隨著治黃事業(yè)的發(fā)展、藏品的日漸豐富和功能的日益完善,1986年,正式更名為黃河博物館。建館以來,黃河博物館接待了數(shù)百萬中外觀眾,其中包括毛澤東、劉少奇、朱德、錢學森等國內(nèi)外政要、著名科學家和國際友人,成為弘揚黃河優(yōu)秀歷史文化,傳播水利科學知識,宣傳人民治黃成就,弘揚愛國主義精神的重要場所。經(jīng)過四十多年的發(fā)展,黃河博物館已成為獨具特色的國內(nèi)外知名博物館,被譽為"黃河巨龍的縮影"。
2012年9月27日,位于花園路和迎賓路交叉口的新館全面建成并免費對外開放。
原館陳列
黃河是貫穿黃河博物館陳列的主線。由“偉大的黃河”、“黃河歷史災害”、“人民治黃成就”、“黃河在前進”四部分,依次展現(xiàn)在觀眾面前,使人猶如徜徉漫步于“九折十八彎”的黃河之上,一覽黃河歷史春秋。
“偉大的黃河”展示了博大精深、歷史悠久的黃河文明,使我們炎黃子孫產(chǎn)生高度的民族自豪感、增強了民族自信心。
“黃河歷史災害”展示了黃河洪水暴戾無常、肆虐為害的一面,使人們對黃河洪水的危害銘記在心。
“人民治黃成就”展示了1946年以來,在中國共產(chǎn)黨的領導下,黃河造福人類以及流域內(nèi)人民,經(jīng)過綜合整治,建成“上攔下排,兩岸分滯”的防洪體系,確保了黃河五十年歲歲安瀾的豐功偉績。通過黃河在舊社會危害人民、在新社會造福人民的對比,使觀眾能夠深切地感受到社會主義制度的優(yōu)越性,極大地激發(fā)了愛國主義熱情。
“黃河在前進”展示了中國對黃河開發(fā)利用情況以及遠景規(guī)劃等。描繪一幅使古老的黃河煥發(fā)青春的美好藍圖。
館藏珍品
黃河博物館的藏品包括歷史文物、自然標本、書畫、音像圖片四大類,共10000余件(套),已初步形成了具有黃河特色的藏品系列,有的藏品十分珍貴。
宋金時期黃河堤防界碑―峰堠碑,出土于河南汲縣(今衛(wèi)輝市)柳衛(wèi)村東北黃河故堤上,是中國目前僅見的古代黃河堤防按行政區(qū)劃分段修筑,分段管理的界碑實物見證,是研究古代黃河堤防建設與養(yǎng)護管理的重要資料。
清代《中原黃河工程圖》(卷)。全圖展現(xiàn)了黃河西起華山,東至渤海1000多公里的沿河山川、要塞等概況,并用工整娟秀的楷書標注兩岸主要府州、縣治所在,詳細記載了河防大堤和埽壩工程。此圖方向與現(xiàn)今地圖完全相反,為左東右西,上南下北。整幅長卷布局有序、簡繁得當、用筆干練。繪制時間在黃河銅瓦廂改道(1855年)后不久,是一件融歷史、科學、藝術價值為一體的珍貴藏品。
清代河道總督、著名金石學家、古文字學家吳大徵親筆撰寫的《鄭工合龍?zhí)帯繁?,它是證明光緒十三年(1887年),黃河在鄭州下汛十堡東決口、堵復始末的唯一實物,并與“是年河決南泛,奪流由賈魯河入淮,十五州縣受災,災民180萬人”的史料相印證,是研究黃河特大堵口工程的重要參照。
黃河博物館還收藏有清•壬寅下南造穿孔河工磚、水旱災害和現(xiàn)代治黃等方面的圖片資料、工程壩址巖芯、世界上最厚的黃土層標本(414.5米)、黃河流域彩陶器、古生物化石以及吳作人、范曾、歐陽中石、朱乃正、劉大為等書畫名家的作品等。
館舍建設
黃河博物館整體平移
2010年,黃河博物館原址和鄭州地鐵紫荊山站施工區(qū)域沖突。年初,地鐵公司針對黃河博物館的拆遷問題曾提出了三套方案:
一是建設時拆除,工程完工后恢復重建;
二是建設時不拆,建設中對建筑主體進行保護性施工;
三是利用周圍區(qū)域,進行建筑主體平移。
國家文物局對方案已進行了批復,準備采取第三種方案,具體方案由文物部門實施。
2011年3月2日,鄭州地鐵公司宣布:位于紫荊山公園西端的黃河博物館要為鄭州地鐵建設“讓道”。
黃河博物館的拆遷將采取主樓平移、附屬用房保護性拆除的方法進行?,F(xiàn)在的黃河博物館的主樓向東平移100多米,附屬建筑物予以拆除,磚瓦、木料保留,待地鐵施工完成后再恢復建筑原貌。
2012年5月21日,施工人員在對位于鄭州市紫荊山的黃河博物館主樓進行整體平移工作。黃河博物館將整體平移101.7米。
新館建設
鄭州市為黃河博物館在鄭州北區(qū)置換了一塊40畝的土地建設新館。新館位于花園路和迎賓路交叉口,距離黃河不過3000米。
黃河博物館新館占地40畝,建筑面積7045平方米,并具備河流自然博物館、水利科技博物館、人文歷史博物館等諸多功能。展廳將更具現(xiàn)代化,計劃用大量的“動態(tài)”情景展示黃河的形成、洪水、堤防決口、調(diào)水調(diào)沙等,充分反映黃河一瀉千里、氣勢磅礴的壯觀景象。
新館陳列
新館陳列以“華夏國脈——黃河巨龍的縮影”為主題,共設有流域地理、民族搖籃、千秋治河、治河新篇、和諧之路等5大展廳,通過展示黃河物理模型、幻影成像、多媒體動畫、燈箱片、實物標本等手段,全面展示了黃河自然概況、黃河文化、歷代治河、新時期治河新理念與實踐等內(nèi)容。
參觀指南
地址:鄭州市紫荊山路4號(老館);花園路和迎賓路交叉口(新館)
交通:乘坐520、90、155、游118路可到達新館。乘坐101、9、26、27、66、86、87、208等路公交車可直達老館。
門票價格:免費。
開放時間:除每周二外將全天對外開放。
夏:上午8:00-12:00 下午15:00-18:30
冬:上午8:00-12:00 下午14:00-17:30